>>返回主页
北京初速度科技有限公司商务总监姚凯:无人驾驶难点与解决方案

2018-05-17 16:10

姚1.jpg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北京初速度的姚凯,我现在在初速度负责商务工作。

  先自我简单介绍一下,我在加入初速度之前,曾经在华为的产品体系工作过多年,在2014年投身互联网创业,那会儿持续做了两家互联网公司:

  1、做互联网车险,叫BB车险。

  2、IT技术服务的平台,叫IT石榴网。

  后来选加入Momenta公司,主要是基于Momenta汇聚了一帮敢想敢干,很有实力的一帮技术队伍,有很多优秀的年轻人,共同来追求这个目标,我觉得非常酷,然后就加入了他们。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Momenta公司,它其实是一家很年轻的公司,成立于2016年9月份,这家公司在不到2年时间里面,搭建了无人驾驶的算法平台、训练平台,也逐步开始做一些产品化的工作,现在有一些产品已经开始量产了。

  这家公司的定位是打造无人驾驶大脑,它的产品包括了多个层级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以及大数据产品和服务。

  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领域创业呢?基于两点原因:

  第一点原因:无人驾驶这个事情市场足够大。

  大家知道无人驾驶技术是一项颠覆性的技术,会带来整车制造全面的改变,也会带来汽车后市场、物流、汽车出行等等这些方面的巨大改变,我们认为投身这一块的话,非常激动人心,通过它也可以实现我们改变世界的梦想。

  第二个原因:做这个课题的话,非常难,很有挑战性。

  大家都知道无人驾驶技术要落地,实际上包括了要去解决很多技术问题,包括像环境感知、高精度地图、驾驶决策算法AI的问题,这些问题现在都没有成熟的解决方案,都需要我们一个一个问题去解决它。

  另外,像软硬件的工程落地问题,还有如何验证它的安全性的大数据收集,还有大面积路测的问题,有非常多的难题需要我们去攻克。

  我们的小伙伴对于去参与这样一个变革的过程,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一部分问题,我们觉得非常有意思。

  在做这一块的创业之前,其实我们把无人驾驶技术之前的一个发展历程,还包括全球各种各样的公司参与其中的一些技术路径,我们都做了一些回顾,我们这里主要看一下两个案例:

  案例一:Google。

  Google其实在无人驾驶技术里面,已经持续投入多年了,2009年的时候,是在加州的高速公路上Google第一次做无人驾驶的路测,然后2012年它的累计里程已经达到了50万公里。

  对于Google这种体量的公司来说,做一个Tear one ,或者是Tear two,其实并不是它的目标,Google要做无人驾驶的话,肯定是针对共享出行还做的。

  所以,在2013年时,他们在更复杂的城区道路上也启动了无人驾驶,大家知道城区道路里面,交通参与的对象是更加复杂的

  2014年底的时候,Google推动了它的单行车,2016年6月份,它已经完成了320万公里的路测,时至今日,其实Google累计了960万公里的路测数据,但是仍然不足以支撑它的产品实现规模量产。

  怎么样才能够实现规模量产呢?我们其实更关注的就是人工干预的次数以及它的安全行使里程数。

  案例二:Tesla。

  Tesla在2016年1月份的时候,发生了一起全球著名的交通事故,造成了Tesla的车主当场死亡。

  这样一起事故之前,其实Tesla已经完成了2.1亿公里的路测,同样即使累计了这么多的安全行使里程数,也不能证明它的安全性。

  怎么样才能够证明无人驾驶系统的安全性呢?我们这里有一个测算方法。

  我们先看一下人类司机,根据我们查询的数据,大概是每1亿公里会发生一起致命的交通事故,如果说要达到人类司机这个水平的话,我们认为至少要有100倍的路测,在统计学上才会有意义。

  如果说要超越人类司机,要比人类司机的安全性提升一个量级的话,我们认为路测的这个数据也要提升一个量级,我们认为需要达到1000亿公里的数据。数据每增加一个量级,安全会提升一个量级,这个是我们在做大数据、机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一个经验。

  那么,这个数据应该怎么样达到呢?我们可以看一下,像私家车主,比如说像我这种车主,我一年下来行使里程也就是不到1万公里,我们这里列的这个车是运行车辆,比如说出租车、长途货车,他们每天的行使里程数量大概是300-500公里。

  那么,平均下来一年他的这个里程数量大概是10万公里。也就是说,要拿到1000亿公里的数据,我们需要100万辆车跑一年的时间。这样一个数据怎么样实现呢?有两种途径:

  途径一:造车。

  我们看一下研究像Google他们,Uber这些公司,他们造车,一辆无人驾驶的车辆的价格,我们是以100万人民币来计算的成本,实际上目前这个水平是高于这个100万人民币的成本的。

  100万辆车就意味着需要付出1万亿人的成本,1万亿人是一个什么概念?对于我们这种初创公司来说,这个是一个天文数字,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对于像Google等等这些巨头来说,也许他们能够通过某些方式缓慢的达到这个目标,但是他所付出的时间成本也是非常巨大的。

  途径二:众包(这是我们推崇的方式)。

  众包实际上有很多很明确的好处,比如说它将测试所用的设备,现在主要像视觉这条路子的话,我们采用的最多主要是Camera和毫米波雷达,这些设备的成本非常低,它可以搭载到乘用车上面去,然后卖给乘用车的这些车主。

  这些车主拿到这些车以后,他主要是满足通勤需求,从A点到B点,在这个通勤的过程中,车载的这些设备在不断的收集数据,把这些数据传回到云中心去。

  其实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就完成了数据收集的工作,而且测试的成本、运营成本其实也是私家车在使用他车的过程中,就把它完成了的。

  第一个好处:这样的话,它的直接好处就是成本急剧降低。

  第二个好处:这个非常重要,就是说我们采用的是一种影子测试的方式,不直接控制,我们把那个环境数据收回到我们的中心以后,我们的AI大脑会形成一个预测的驾驶决策,我们又通过高精度地图和高精度定位,能够识别这辆车真实的运行轨迹,两项一比对,就可以判断出来这个自动驾驶的AI大脑安全性高不高。

  这个就是影子测试的方式,目前众包的方式有一些公司已经开始采用了,比较知名的像Uber等等,都在采用众包的方式。

  在介绍我们众包的数据和这个解决方案之前,我们还想和大家先探讨一下,谈到无人驾驶,实际上现在主流的是两条实现路径:

  1、激光雷达。

  2、视觉感知。

  那么LEDA这条路径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非常昂贵,大家都知道目前全球能够供应LEDA的公司是很少的,供应高质量LEDA的就屈指可数了,它的造价非常昂贵,这就决定了LEDA这条路径的商业模式不是2C,而是2B,只能够用于共享出行,或者是无人货运这些场景,才能够cover住它的成本。

  它实现的方式是可以一步到位,可以直接到L4,全自动驾驶,视觉的这个方式,特点就是我用传感器很便宜,我用的主要是camera,在搭载一些毫米波雷达,这条路径是一条渐进式的路径,因为它的造价便宜,所以可以装到乘用车上面,可以从L2升级到L3,升级到L3.5,再到L4,它是一个仅仅是的技术路径。

  这两条技术路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不是因为LEDA和camera之间的物理属性区别造成的,最大的原因还是刚才我所讲的,就是因为成本的差距,如果说未来LEDA的成本能够降到200-300美金,实际上目前camera,就是我们视觉感知的这种方式,这个商业模型同样也适用于激光雷达这种模型。

  我们再看一下无人驾驶的数据具体是指什么?刚才我也讲了众包的方式,可能大家很多人已经在思考了,就是说数据众包的话,比如说滴滴、Uber,他们这些公司有大量的司机都在外面跑,他们一天积累的里程数据是超过10亿公里的。

  那么,这些数据为什么不能够直接用于无人驾驶呢?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就是说这一些数据,积累的什么GPS轨迹、拍的一些图像,这些其实目前来说都不能用于自动驾驶。

  自动驾驶需要什么样的数据呢?有两种数据:

  1、X(环境感知数据)。

  2、Y(司机驾驶行为数据)。

  我们做自动驾驶的目的就是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通过环境感知的数据,来形成最后的驾驶行为、驾驶决策,环境感知实际上包含了两块数据:

  1、实时动态的感知数据。

  比如说我的车在路上行走,我周边的人、车、车道线、交通标识等等,这个是实时感知的。

  2、静态的不实时变动的数据,我们会形成高精度地图。

  我们先看一下这一段Demo,左边上面这个是我们的环境感知,一个是把车道线能够精准的识别出来,然后我们会给每辆汽车做一个非常稳固、精准的边框,它的朝向都会标注出来,不一样,然后车型也会识别出来,我们现在积累了1000多种汽车车型。

  下面是一个Free Space,绿色的区域代表我的车可以行使,把这些2D场景的要素投射到右边那个3D的图里面去,在3D的图里面,我们可以精准的看到每一辆车在不同的时间节点所处的位置、加速度、车型。根据那个3D的投影,我们可以形成驾驶的决策算法。

  这是我们车场的设备录的像,大家可以看到每辆车行使在不同的车道,它如果有变道的话,在我们的那个3D投影上可以实时反应出来,而且每辆车的车型是SUV,还是小轿车,都会标注出来。

  这个其实作用很大,就是说它的tinygreen,最后可以辅助我们更好的判断车与车之间的距离,我们自己开车就知道,在高速公路上,如果你超车超一辆小车和超一辆大型的载重火车,其实采用的策略是完全不一样,风险程度也完全不同。

  环境感知的数据其实还包含了高精度地图,因为高精度地图其实也是一项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领域。目前来说,我们在高精度地图方面,采用视觉的方式来构建,这种方式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使高精度地图更平民化,能够更快的推向市场。

  去年我接待了一个来自日本的团队,他们是日本最大的三家电子图商之一,IPC集团,日本曾经组织大家做了一次高精度地图,小小的一段高速公路,花了很高的代价,最后评估的结果就是如果用这种方式来构建高精度地图,无法完成整个日本高速公路的高精度地图绘制,所以他们转而向硅谷、中国、英国等等一些国家求助。

  最后他们锁定目前我们采用的视觉方式构建高精度地图,这种方案是能够最快落地的方式,然后结合高精度地图,我们要来识别这个司机的驾驶行为,这个就是这一段Demo,我先给大家解释一下,我们的carema所看到的场景,可以看到它会把车道线、路牌这些都识别出来,标注成一个语义点,然后下图和右边的图是不同视角的高精度地,结合以后,我们来识别判断这个司机真正行使的轨迹和驾驶行为。

  这个三角形可以看到,它实际上代表的是在不同的时间节点,车载的camera所处的位置和状态,我们明显对这辆车做了一个减速,然后再变道,再快速驶离,这个三角板之间的距离实际上就代表了它的车速,这个距离越长,这个速度就越快,距离越短,其实就是一个减速的过程。

  通过高精度地图结合高精度的定位,我们把车载的这个camera行使的轨迹和行使的状态标注出来以后,我们就可以还原真实人类司机的驾驶行为,这个驾驶行为肯定不是我们通常想到的方向盘、刹车、油门这些数据,因为那些数据在做自动驾驶的过程中,其实是用不到的,我们是采用高精度定位来识别他真实的运动轨迹。

  刚刚我们也介绍了将环境感知数据X提供给我们的云端,然后比对实际司机的驾驶行为,我们来进行深度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AI大脑会形成自己预测的planning,这个planning再比照司机的实际驾驶行为,然后看如果说能够mach,这个算法就是OK的,如果说不符合,我们就再研究发生这个不符合是什么原因,如何调整这个算法。

  通过这样的一系列动作,最终我们会形成我们的planning驾驶行为。

  说到驾驶行为,说到驾驶决策的话,实际上有三个层次:

  层次一:基于车道线的这个planning。

  这个用传统的地图算法,其实就已经能够很好的满足了。

  层次二:behaviour的planning。

  这个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前面有一辆车,前面挡到你的去路了,你是踩刹车降速跟随,还是说打方向盘、踩油门超车?这个其实就是一个behaviour的planning,这个取决于这个司机的性格特点,他是更保守,还是更激进,他是追求安全性还是追求效率。

  这个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这是第二个层面的驾驶决策算法。

  层次三:在这个之下实际上还有pass  planning,就是说我如果选择要超车,我采用什么样的路径去超车呢?这个也是驾驶决策的第三个层面。

  我们现在既做了一些robbins的研究,就是和OEM厂家一起做的这个研究,同时我们也在做数据驱动的方式来进行前瞻性的研究。

  其实开始讲到这个话题就是影子测试,我在这里就稍微多介绍几句影子测试的方式,为什么采用这个影子测试呢?其实之前说了,有个原因:

  第一,降低测试成本。

  第二,保持更好的安全性,不牺牲测试者的生命安全,保障测试过程能够采用众包的方式去推行。

  这个就是影子测试的一些好处,影子测试的原理从两个角度来看:

  第一个角度:我的这个测试设备在不断的搭乘着众包的车辆,不断的收集数据的过程中,我把环境感知的数据传送到AI大脑,AI大脑会预测出来,在这样的一个场景下,我应该采用一个什么样的驾驶策略?这个驾驶策略就推算出来了,然后因为我们有高精度地图,能够高精度定位,把这个真实的人类司机怎么开的,是超车还是跟车,把这个真实的行为收集到,收集到以后两相比对,这个就叫影子测试。

  这种方式是我们做1000亿公里的理依据,也是一个实践的指导。

  这个是我们去年在园博园做的一次真实的路侧,这个不是一个司机,这是一个安全员,他不会去碰这个车,但是他可以随时接管。

  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个司机很紧张,你看他这个坐姿,他随时准备去踩刹车或者动方向盘,这个路况非常复杂,行人、车辆乱成一锅粥。

  现在是红灯,所以我们的车没有动,等会儿绿灯了,我们的车还动不了,因为行人不管,行人在这里跑来跑去的,不能动。我们的司机都急了,摁喇叭,突然一辆大巴靠近,我们的车迅速做出反应。

  所以,到了晚上再测试的时候,可以看到这个司机看不到了,因为他已经信任我们的自动驾驶系统了,他就很舒服的躺在靠背上面休息,然后可以看到在夜晚的道路上,我们的车弯道拐的非常顺,比我老婆开的还好,证明这样的弯道也能够拐的很好,因为我们有预测的高精度地图。

  在夜晚的道路上,还有很多挑战,比如说车道线会变得很淡,国外的一些产品我们在国内也做了测试,在夜晚路灯不亮的情况下,很多时候车道线是识别不了的。

  我们目前在无人车技术这一块落地上,跟很多国际知名一流的OEM车厂进行合作。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我们Momenta现在正在做各种产品,L2、L3、L4的研究、开发,也在做数据的不断积累,我们的市场主要是面向国内,也希望对无人驾驶这一块感兴趣的各位同行、专家,将来能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探讨。

  谢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