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工业互联网趋势洞察与路径探索现场对话

2019-02-21 15:30

微信图片_20190221170841.jpg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总工程师张英: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有幸参加2019工业互联网峰会。上午苗部长的讲话也对我们各个地方进一步推动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指明了进一步的方向。

  近年来,在工信部、中国信通院和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上海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为着力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促进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为落实长三角国家战略,打响上海智造品牌,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天从三个方面跟大家分享有关情况。首先是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推进进展。上海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上海的企业实际上拥有数量众多、细分领域也较为强劲、行业分布广泛、产业链相对齐全的特点,这个特点也非常适合工业互联网的发展。

  上海的企业是四分天下,四分之一是央企,四分之一是地方国企,四分之一外企,四分之一中小企业,它的信息化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在工业互联网这项工作上,这几年我们还是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首先在工业互联网政策和标准的制定上不断完善,在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方面,上海先后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和实施意见。去年市政府也因势利导,持续拓展我们的工作格局,印发了上海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工程实施方案,提出了“533”发展思路,计划到2020年全力争创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的示范城市。同时也进一步带动长三角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将为整个区域的发展提供更强劲的动力。

  同时在坚持标准引领方面,为了更好指导规范工业互联网发展,我们制定了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的效益评估,工业互联网平台及专业服务商评估标准,紧密衔接工业互联网与两化融合贯标,引导企业数字化转型和综合集成发展,为实施工业互联网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工业互联网网络和标识解析也在加快推进,在进标识解析建设方面,上海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率先启动了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建设的任务,去年在中国信通院的大力支持下,年底也正式上线。目前我们正在全力配合国家战略来推进二级节点,在新材料、核电、汽车、船舶等行业的示范应用,并加大在长三角地区的服务辐射范围。

  在加快网络基础设施的升级方面,我们进一步聚焦区域里工业企业众多的地区率先实施5G、时间敏感网络等基础设施的试点应用。目前像上海飞机制造厂等企业正在部署5G应用,三大运营商也推出了各具特色的平台和网络基础服务模式。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的格局逐步形成。

  在推动平台梯度建设方面,我们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1-2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通用型平台,同时我们面向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钢铁化工、航天航空等上海核心的制造企业领域,打造像上汽、宝武、上海电气、智能云科、上海医药等15个以上行业级平台,实现千个工业App加载,10万企业上云上平台。同时我们也鼓励平台进一步做大做强,去年我们首批发布了上海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专业服务商的推荐目录,在全市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我们将重点支持建平台和用平台的双轮驱动,并鼓励平台企业与产业园区合作,打造特色标杆。在打造公共研发平台方面,我们成功立项了工业互联网研发和转化功能型平台。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四梁八柱”的重要组成,该平台聚焦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

  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机制日益完善,进一步扩展工业安全的布局,我们发布了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的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工业企业“千百十”安全防护工程。深化检查评估,完成8300家规上工业企业自查,掌握1300家企业,2200余套工业互联网应用基础数据。进一步推动专业服务,推动上海自仪院获批“国家工业控制系统安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工控系统安全功能型平台,认定全市首个工业互联网安全基地。

  工业互联网合作和生态持续加强,加强部市合作,在工信部的指导支持下,率先签署“部市工业互联网战略合作”,落地全国首个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和地方分联盟。工作成效方面有两方面的体现,一个是两化融合日益深化,产业数字化基石不断夯实,近五年来,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稳步增长,2018年全市总体水平达到了58.5%,其中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5.2%,生产设备的数字化率达到49%,实现的网络化协同和服务型制造的企业比例均超过20%。第二是工业互联网重大项目示范和赋能效应进一步显现,2018年,上海超60家工业互联网企业获得工信部认可。像华峰超纤、海尔数字等11个项目获工信部专项支持。此外,上海也持续三年扶持了150个工业互联网的项目,对这批项目的应用成效也有进一步的评估和推广。

  从2019年下一步的工作来讲,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落实对上海的三大重要任务和三项工作的指示精神。按照工信部的统一要求,进一步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首先是夯实网络基础设施,加快标识解析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标识解析工作,组建专门的团队,出台市场化推动机制,初步建立面向华东地区的服务体系。同时围绕全市打造“双千兆宽带第一城”的任务,形成一批适用于工业互联网的5G覆盖和IPv6的新应用。一是依托功能型平台,打造一批面向网络关键技术和重点行业的测试床。二是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数字化产业体系,打造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支持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和制造业双创新业态,形成标杆和示范。三是进一步完善工控安全体系,筑牢工业安全的发展基础,完善工业企业安全检查、检测评估、检测预警制度,建设工业信息安全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聚焦优势行业,打造5-10家工业互联网安全标杆工厂,进一步夯实国家工控安全质量监督检查。四是持续完善工业互联网生态,优化创新发展环境。进一步完成标杆工厂和示范园区评估标准,构建工业互联网产学研合作体系,在上海分联盟的基础上进一步里工业互联网协会,不断扩大宣贯和引导的力度。

  我们将在工信部的大力支持和联盟的全力支持下,向兄弟省市学习,进一步与专家、学者、企业界共同合作,为上海创新中心的建设和合乎工业互联的发展打好更好的基础,推动经济进一步高质量发展,谢谢。

  主持人:下面进入到对话环节,今天的对话环节是一个非常希望跨界的,既有跨不同的行业,也跨国内国外,也有成熟型企业,也有初创企业。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的胡学同厅长,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巡视员神志雄先生,IIC主席德尔克·斯拉马先生,海尔家电产业集团副总裁陈录城先生,昆仑智汇数据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陆薇女士、智能云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晓先生、树根互联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营销官黄路川先生、迈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任开迅先生、360企业安全集团副总裁左英男先生、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工业互联网)学院院长王平先生上台,有请各位嘉宾上台就坐。

  我们是个非常有意思的组合,我主持会从来没有这么多不同背景的专家在一起。请大家判断,各个专家怎么看现在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它究竟能够为企业创造什么价值,解决什么痛点,这可能才是它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我们有来自于政府的领导、国外的专家和国内的各个企业和学校,大家的看法一定有不同的角度,首先先请德尔克先生,德尔克是IIC的主席,今天跟我们分享了IIC的一些看法,也分享了他们的测试床,我的问题是从您的角度或者从一个国际实践的角度,您觉得目前的工业互联网有哪些很重要的实践或者是案例,能让我们看到它确确实实帮企业能够产生价值,您能不能跟我们做一些分享?

  德尔克:非常重要的是,在我们来看这些物联网的解决方案的时候,我们要大规模来看,不是看一些临时的解决方案,比如说一次性的来做,比如单一设备的监测,我们更多要关注的是在全球层面上推广这种大规模的解决方案,比如说能够将这个解决方案纳入到你的产品中,不仅仅是改造的物联网的解决方案。我们不要去低估这样的一些解决方案,在全球的层面上推广有很大的复杂性,不要低估这种复杂性。

  实际上很多时候这样的解决方案覆盖到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在IIC联盟我们也经常会从商业模式看,很多的公司传统来说更多是从制造业,他们生产一些相应的资产的传统企业,他们对于商业模式的开发是比较陌生的,怎么样能够让客户很好的使用和应用这样的商业模式,同时从财务的角度又能够让这个公司赚到钱,首先在业务模式这个角度来讲,必须要找到一些共识。

  另外一点,IIC也谈到,我们有一个业务模式,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建立相应的工业物联网的项目,可以将很多的人才共同聚集在一起,可以一起启动。的确是两个世界的人要在一起工作,制造业的人以及物联网的人士共同聚集在一起,他们对很多事情有不同的看法,比如云这块的人,他们可能是每小时每分钟都要进行更新,这个没问题,但是如果在制造业的背景,一旦开始进行生产后,你很难再去进行随意的改造,所以一开始要做好准备,在技术层面、文化层面上,两者要进行对接。另外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在黄金寿命之后,怎么样能够将传统的IT服务的管理能够更好的纳入进来,比如IT能够更多从IO的角度,更好的提供服务的管理。比如制造业的这些公司,他们更多是从服务管理的角度来看,能够将两者不同的视角有很好的融合,尤其是要从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来考虑。

  主持人:谢谢德尔克,德尔克讲了两个世界的人怎么坐在一起来解决问题,我也注意到德尔克先生特别提高了商业模式的问题。给大家一个背景,德尔克先生其实是工业4.0里面一个很重要的推动者,他几年前也推动了美国的工业互联网IIC和德国工业4.0的合作,他有两边的体会,他今天跟我们分享的更多的是从业务转型、业务创新角度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在听企业的想法之前,先问两个政府的主管,首先是江苏的胡厅长,胡厅长刚才已经把江苏的实践讲得比较清楚了,所做的工作、成效和下一步的思考,不重复那些问题,我想问的是,从江苏的推进过程中,我们知道江苏的制造业基础是很不错的,信息通信技术、数字化程度也不错,您认为在这样一个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从企业层面或者在您推动企业的层面,你们觉得他们还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和挑战,在这里面政府可以做什么?

  胡学同:我们每年都会对我们前期的工作做一个评估,在评估过程当中,去年在信通院的支持下,全省大概40几个平台,包括架构、特点和盈利模式和发展规划,进行了系统的评估、系统的分析,同时对比国内的重点平台,发现国内的一些平台都有“三多三少”的现象,也是我们在推进工作当中需要下一步解决的问题。一个是从企业需求方面讲,非常多样,有的需求甚至我们企业自身也提不出来,需求很多,但是供给很少。无论是现在的重点平台,包括一些国外的平台,现在从供给这方来讲感觉能力不足,特别是大量的中小企业希望所需要的这些解决方案,很少。第二是重点业务在云端,关键是大企业多,小企业少。从我们推进工作来讲,中小企业更需要更好的平台来帮助转型升级。从平台方来讲,有很多平台技术投入很大,但是运营投入很少,基本上运营的人也很少,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很少,以至于对企业的需求了解得很少。这样的“三多三少”现象也给政府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部门一定要把握现状,能正确判断这个方向,第二要正确引导,营造良好的环境,无论是供给方还是需求方,要对接好。第三是加强创新,培育产业生态,这样对我们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非常有帮助,谢谢。

  主持人:谢谢胡厅长,“三多三少”,企业的需求很多,但是供给跟不上,大企业多,小企业少,供给方的企业在技术的投入多,运营方面投入少,这也反映了一个客观的情况,再次感谢胡厅长。

  问一下广东的神厅长,您从广东的经验上,您觉得在广东的体会是什么,政府怎么发挥作用?

  神志雄:首先感谢联盟邀请我参加这次会议,有这个机会跟大家交流一下在推进工业互联网方面的工作,刚才也提到,我们很多的做法也是互相学习的,我们曾经去江苏学企业上云的做法,广东是制造业大省、信息产业大省,信息化推进尤其是企业信息化应该是比较早的起步,在行业上都有一些标杆的企业信息化做得比较好。随着现在工业互联网应用的深入,可能从原来的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程度要深入了。在省这一级,主要是在营造环境这一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一个是在政府的机构,我们2016年成立的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处,这次机构改革我们正式把它改成工业互联网处,估计这也是在国内比较少的。另外我们现在也正在研究设立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也在抓一批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省里在机构编制和资金方面都有很大的支持。另外我们在做应用这方面,主要是抓几个方面,一个是我们建立的工业互联网资源池,现在已经有144家服务商加到这个池,其中60家是广东以外的企业,像树根、海尔、华为、富士康,纷纷将他们工业互联网这方面服务的部分分离出来,在广东设立一个服务的部门。广东的企业,一类标杆企业,我们准备让他来带动他的上下游。

  另外,大量的中小企业我们希望通过上云上平台,2018年有300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今年还继续上千家。为此我们也发放了2.4亿的服务券,企业取得这些服务的时候可以用政府的资金来支付这个服务费用。2018年我们在整个工业互联网投入方面有8个亿,未来三年我们可能还要投十几亿,让中小企业认识工业互联网,或者是能够利用工业互联网实现转型升级,这个是比较长的阶段,希望在座的服务商也好,服务企业也好,欢迎你到广东来发展,我们对这方面是开放的态度,也希望你们在广东能够取得工业互联网发展服务方面的成功,谢谢。

  主持人:谢谢神厅长,神厅长特别强调环境的打造,从政府角度,我印象中也是广东的工业互联网处是全国第一个设立的工业互联网处,这样一个供给资源池和服务券,你们都有很多创新,这也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珠三角也是国内一个非常重要的制造基地。再次感谢神厅长。

  下面是给海尔的陈总,刚才德尔克先生也特别提到怎么思考全生命周期,怎么思考业务的模式,陈总上午跟我们分享了一些经验,海尔自己的经验可能已经讲得比较清楚了,海尔这些经验,这样的一个规模化的定制,它可以在哪些领域复制,需要哪些条件才可以做到?

  陈录城:大规模定制模式,它的本质就是用户思维,传统的企业还是以企业为中心,设计生产完这个产品,再去推销给用户,如果卖不出去就成为库存,你再消化库存就消化企业的利润,这样企业的创新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就会越来越弱。大规模定制正好反着来,我们在生产这个产品以前就有用户,用户能够参与进来,包括他的需求,他的一些难题,在这个交互的过程当中他就会提出来。在满足他这个需求的过程当中又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全流程的各个节点,包括设计、采购、制造,包括营销服务,各个节点的资源都参与进来,共同交互这个方案,满足需求,这个方案返过头来再放到平台上,这个方案是不是能满足他的需求。

  这个方案投票成功以后,这时候再去投入你的模具,投入你的材料、采购等这些才能进行。我们生产线上生产的产品,都带着用户的信息,可以直接发到用户或者客户家里,这样可以不入库。通过这种方式,是一个很精准的过程。通过这种思维,变成以用户为中心去驱动企业全流程的变革和整个全流程效率的提升,这个效率不仅仅是指生产效率。高精度驱动高效率,真正实现企业颠覆性的变革。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提出来三连三化,三连是一定要和用户连接、和企业连接、和资源连接,全流程全要素的连接,三化,我们现在在推进的过程当中大家都在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这里面很重要的是要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模块化和柔性化非常关键,这在过去可能是无法完成的,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人工智能、5G、物联网,为模块化、柔性化提供支撑。前端用户有个性化需求,后端马上就可以满足,能够实现他个性化的定制。

  特别强调这种定制不是硬件定制,一定是生活方式或者一种体验的定制,硬件定制还是原来传统的思维,我把产品变成了一个简单的模块,或者说我生产产品,在网上搞一个型号的选购,我认为这些都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定制,我们说的大规模定制是体验定制,让用户能够全流程参与设计,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他的体验是围绕他的生活场景来的,这样就完全不同,是一个全新的体系的颠覆。再一个,为什么一直说是大规模定制,大规模定制实际上就是把用户的碎片化需求,通过平台把它集成,把它的小数据集成大数据,这样就转换为生产的订单,实现大规模定制,这样就解决了什么问题,个性化你的生产成本很高,质量很难保证,大规模,这个产品又是同质化的,虽然成本低、效率高,但是满足不了用户个性化需求。因此我们把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连通起来,解决了这个矛盾,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同时你的质量成本效率都是有保障的。

  在实施的过程当中,我们也把海尔的模式解构成了七大节点,从用户交互、设计、采购、生产、物流、服务等七大节点,变成一个基本的模块,封装起来放在平台上,大家可以来用。但是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发展现状不一样,需求也不一样,封装的App也好,解决方案也好,根据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来进行定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采取的办法就是生态。比如我们现在在做房车行业、服装行业、家居,包括儿童的自行车等行业,我们在做的过程当中就是和这些行业里面的领军企业融合在一起构建这个生态,让大家一起来贡献这样的解决方案,来满足转型的需要。

  实际上转型,或者现在说这个工业互联网平台,不仅仅是简单的提质增效,很重要的是真正的颠覆,真正的实现转型升级,由量变到质变。我认为工业互联网平台承载的功能也好,承载的作用也好,应该是一种换道超车的作用。需要大家同心合力,形成生态,来共同打造这个平台,才能为我们的尤其是中小企业去转型服务。

  主持人:谢谢陈总。下面请陆总,昆仑数据是一个初创型公司,我个人感觉昆仑数据似乎做得是比较高端的,提供的是高价值的服务,从您的角度,昆仑数据主要是为什么样的企业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可能您可以给很大的企业提供高价值服务,对中小企业如何实现他的赋能?

  陆薇:非常感谢余总,也很荣幸今天有这样的机会跟各位来宾分享一下昆仑数据关于工业互联网的一些认识。

  工业互联网现在是公认的非常大的市场机会,从这次峰会参与的5000多个嘉宾的参与可见一斑。在这样一个巨大的机会下有非常多的市场需求,工业互联网的内涵也非常广,能做的事情也非常多,我们可以做边缘计算、网络通信,可以做平台、工业App。

  昆仑数据作为工业互联网的一家服务性的企业,如果想要企业能够做大做强,能够走得很远,关键是一定要有自己的选择和坚守。所以我非常认同华为任正非任总的一句话,在大机会时代,千万不能机会主义。面对工业互联网这么一个巨大的机会,一定要能坚持自己企业创立的初心。昆仑数据主要是坚守两个方面,一个是坚守以数据技术为核心,工业互联网可做的事情很多,我们也不可能作为一家初创公司什么都做,我们要不断打造挖掘工业数据的业务价值这样的一个核心的竞争力。昆仑数据也做出了一些成果,包括我们跟清华大学有深度的合作,今天上午清华大学的王建明院长公布的Apache开源项目当中昆仑数据也有参与。

  2017年昆仑数据也参与了一个世界的工业数据挖掘的顶级赛事,获得了世界冠军。去年我们也得到了工信部的认可,在去年的数博会上,有一个大数据的优秀案例,昆仑数据的案例也在全国30个省份推荐的1000多个案例当中,我们最后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我们和阿里、网易、联想这样一些知名企业,大家一起进入到全国10强,也是全国10家里面唯一的工业的案例。我们一方面坚守,始终以数据为我们核心的竞争力,不断打造我们在数据方面特别是工业数据的价值挖掘这方面的能力。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希望不断用技术的能力,切实去为工业企业解决问题、创造价值。

  昆仑数据的企业文化第一条就是价值驱动,没有业务价值的技术炫耀都是耍流氓。我们怎么样用数据技术来为工业企业创造价值,我们选择的路径是我们要跟不同行业里的工业龙头企业一起来深入行业,联合打造在垂直行业里面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我们迄今为止已经跟国内一批的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合作,我们有跟国家电网、中国石油包括风电行业的龙头企业等一批的工业龙头企业建立起了合作关系,我们结合龙头企业对行业深度的认识包括他对行业的领域知识,还有他在产业链上下游中所占据的优势地位,他的市场渠道,他的产业链资源,再结合昆仑数据的技术能力,我们一起联手打造一个服务于他所在的垂直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的平台。

  但是打造一个垂直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本身它不是目的,这是我们去为企业提供服务的路径,我们打造完这个平台之后,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为行业里的这些企业能够提供服务。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因为我们核心竞争力是数据,所以我们站在数据的角度,我们分析现在中国的工业企业有什么样数据的需求我们可以来解决,我们现在总结大概有两类需求是我们可以用数据技术来解决的,一类叫做治卡脖子病,另外一类叫减肥,一个是在国内的一些先进制造的领域是非常明显非常迫切的病,中国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是毕竟很多产业的发展是后起的,很多原创的技术,最底层核心的技术并不是中国原创,我们可能是从国外引进,我们引进了工艺、引进了设备、引进了产线,甚至还从国外请到了很多行业专家,引进了这些技术,在中国建厂,基于中国的比较好的制造资源来做制造。这个过程当中面临一个问题,很多高精尖的先进技术,比如像半导体、液晶面板,我们引进建厂生产之后,没有办法很好很快的切实掌握这些技术,以至于这些先进技术引进之后水土不服,可能在国外表现很好,良率达到90%,但是在国内可能只能达到60、70%。

  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用数据来帮助,我们的做法是通过物联网的手段,把复杂的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的数据都收集下来,其实在高精尖领域,两化水平非常高,所有的生产环节其实都是有数据的,只是以前这些数据没有得到非常好的利用,现在如果说能够把所有的数据收集在一起,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技术,靠计算机的力量能够自动深度挖掘数据里呈现的顾虑,辅助这些工业专家,可以做到超越这些工艺专家只是靠老师傅靠经验解决问题,我们可以靠数据让它更高效解决问题。举个例子,去年我们跟国内一个比较领先的液晶面板的企业来合作,解决良率问题,比如电信号处理问题,之前一个产品批次出来这个问题,如果说传统的靠工艺专家靠经验做这个问题的排查和解决,他可能要花7天时间才能解决,我们用数据的工具,用计算机的方法能自动深度挖掘,来定位这个问题,用15分钟就可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从7天到15分钟,这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提升,能够帮助这个企业尽快掌握这个技术。

  另外一方面,我们一方面是希望用数据的方式,让引进的这些技术能够被尽快掌握,让它能够稳定生产。另外一方面,长远来说,有了这些数据的积累,可以通过这个数据更好的来掌握生产内在的背后的机理,这可以帮助我们这些行业里做专业的这些公司能够突破底层的核心技术,这是我们做的一类事情,帮助我们做的高精尖企业来治卡脖子病。但是毕竟这些还是少量的企业,大量的企业不是在这个领域里,特别是刚刚胡厅长讲到我们有大量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完全就是另外一类问题,我们总结我们用数据可以帮这类企业解决的一类问题叫减肥,什么叫减肥,过去改革开放40年,在中国我们有非常多发展的红利,比如我们有人口红利,有低成本的劳动力,可能有土地、能源其他一些资源方面的红利。在有这些资源红利的情况之下,中国的工业企业头30年的发展环境相对来说都是比较宽松的,我们可以靠低成本的规模扩张来迅速发展,即使说内部的管理水平还是比较粗放的,但是还是有很大的竞争的优势。

  在过去几年,这个形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看到很多红利在消失,看到现在产能在过剩,低成本的规模扩张无以为继,这些工业企业必须转换他的发展动能,必须要技术创新、要效益,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水平,提质增效,才能继续保持竞争力。这就是我们说的能够帮助广大的工业企业实现减肥。我们的做法是通过数据的手段,结合一些比较先进的工业管理的理论,像精益这样的管理理论,帮助企业让他准确的知道自己什么地方有脂肪,我们用什么手段能够把这个脂肪减掉,达到减肥的目的,达到提质增效、提升竞争力的目的。

  总的来说,昆仑数据的做法还是相信工业互联网是个巨大的发展机会,在这个中间我们会坚守以数据技术为核心,通过携手龙头企业,进入一个一个垂直领域的工业的有墙花园,为花园里面产业链上下游的这些企业,包括中小企业,提供治病、减肥这样的服务,为他们创造价值。这是我们昆仑数据当前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主持人:谢谢陆总,下一位请教张总,智能云科是脱胎于做机床的企业,你们在做机床的时候通过工业互联网有了一些效果和体会,这样的效果和体会你们觉得可以帮这个企业解决哪些问题,而且机床的这些经验上能够帮助其他领域的企业解决他们的痛点吗?

  张晓:智能云科其实不是做机床的,智能云科2015年成立,我们是沈阳机床、神州数码、光大金控三家共同投资成立的,是一家独立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到现在已经三年多时间了。

  我们现在经过几年的探索、摸爬滚打,也有一些体会,也有很多教训。两方面,一个是在线上,一个是在线下,线上我们几年时间打造了一颗树,树根是我们要连接的各种装备,原来是以i5为主,现在对于市面上存量的设备,各种品牌,我们都可以进行接入,所谓登云入网是我们企业的根。

  树干就是我们iPORT通信协议,主要参照的银行业,银行业的互联互通做得非常好,但是在机床业做得不好,我们要做自己的协议,几年来我们做了通信协议,基于这个信息才把我们的生态做强。在树冠上就是我们各种服务,为企业提供的设备全生命周期,各种生产力租赁,提供产能交易等来帮助我们的企业。我们在下面还有一个盒子的东西,做边缘计算,刚才陆总也讲了数据非常重要,智能云科未来是一个数据公司,我们有数据和算法,会封装成我们的互联网产品。

  刚才余总说怎么能帮到企业,比如一个简单的互联网产品,智能增效、智能加工,我们在一个手机壳的加工企业里,提升加工效率8%-10%,利用算法、数据直接提升效率,像刀具监控、温度补偿等,会有很多工艺过程当中的一些痛点,这些是我们的机会,这也是我们这几年在不断探索我们的价值在哪里,这个也是我们得到的一些经验,这是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取得的一些效果和一些经验。在这个过程当中技术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工业互联网最终还是要靠线下,线上线下的融合最终会落到线下,所以我们在线下也是做了大量的工作,2019年也可能全国会落下很多的园区和制造基地,这些会给区域性的工业互联网带来新的一些好处。

  主持人:谢谢张总。下面是树根互联的黄总,树根互联是来源于三一,是工程机械的企业,今天我有印象贺总在上午的演讲中列了二十多个行业是你们已经做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这些经验哪些可以用于帮助跨领域的赋能,我们都知道工业企业每个的knowhow不同,门槛很高,差异性很大,是不是我们能够做一些跨行业的赋能,哪些问题能够帮助他们解决?

  黄路川:早上贺总也给大家看了树根互联赋能的案例,很多时候除了余总工刚才问的,记者也在问我,树根互联几百人的公司怎么能做那么多的赋能行业平台,是怎么做到的。我们在不同的赋能案例里,我们总结有两大特点,一个是企业向内看的价值,企业向内看的价值,我们在广东的一家客户,他是做绝缘子的,过程当中就比较要知道烘干棒处理烘干的时长、温度和压力,这部分工作完全掌握在工艺老师傅的工程师手上,怎么把内部的工艺参数从现场调PLC变成知识沉淀到行业云平台上,最后为他企业所用,他企业有个二代接班的过程。

  这是一个向内看的共性,不管是能耗管理还是产品质量管控还是工艺升级,还是智能排产,向内看的这个过程的管理,把我们所有者的知识通过这个平台沉淀成工业App,沉淀成工业产品,这一类的平台,我们做的(蓝丝)科技,做液晶屏的,经过树根互联知识沉淀的优化,能够把良品率提升5个点,把能耗降低7个点。

  不管我们是做能耗还是排产,树根把它作为一类平台,把知识通过IoT的技术,通过云端的人工智能,再返回到我们的业务软件里,帮助企业做知识沉淀管理和新一代的管理理念的提升。第二类平台是向外,外向型扩张,像我们去年做的共享铸造的平台,像我们在深圳做的机器人,原来是做城市管廊清洗,通过数据采集和数据加工后,统一做清洗维护的报表,做成一个人工智能的包。

  这种我们叫外向型平台,这种类型平台也有一个特点,把相应的外向型的数据、订单连接起来,平台的架构更多讲的是上下游的连接,这两类平台在我们的技术上也是发展成树根的两个中台,一个是向内看的中台,一个是向外看的中台,再底下是设备模型。在这样一个大的架构当中,树根互联的品牌能力就有基础,能够帮助各行各业细分领域去抽象共性、沉淀共性,最后沉淀微服务,沉淀知识,形成一个不断滚动的行业平台,我们这个平台起步以后我们也明显感受到,其实2017年做的案例非常少,2017年做了5个不到的案例,2018年的客户数量是100个不到,2019年到现在来看,我们做的行业平台有十几个,我们行业平台自己的下游就能是一个爆炸式的增长,这样一个滚动的过程当中真正能做到平台上的平台,以我们赋能的能力去帮助我们的行业平台构建自己更适合做行业运营、给行业带来价值的平台,而我们在跨行业的过程当中抽象共性,沉淀我们平台的知识、能力和方法,最终迭代的过程当中双向沉淀,把我们这个平台往前推,这是我们实践的心得和经验。

  主持人:黄总提了一个怎么沉淀共性的东西做跨行业的赋能,我想这可能是一个挺有挑战性的工作,可能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去探索。黄总也提到向内和向外的平台,相信都是我们国内的平台企业共同来探讨的一些经验。下一个是迈迪的任总,标识感觉是非常小众的一个概念,但是它在工业中有很多的作用,您怎么看标识乃至解析体系为企业带来的价值,目前看有什么样的困难和问题?

  任开迅:首先感谢余总工对我们的支持,我借余总工的问题抛两个问题给在座的诸位,我们研究工业互联网,我们公司从研究工业互联网开始到现在已经有13年了,2005年我们开始真正做这个。工业互联网从国内来看可能我们是喊得比较早的,最早为所有的工业企业搭建一个技术设计平台,我们公司这个名字迈迪,实际上就是MD意思,M是机械制造,D是数字化设计,我们一直想把工业企业连接起来,最终我们一直认为应该是一种业务连接,人的行为的连接,在业务中产生价值,企业和企业之间互联,人机物互联,实际上最终物的互联是为人服务的,最终还是人和业务互联,怎么高效互联。我们一直在研究这个体系。

  我们现在已经搭建了完整的设计资源平台,我们几乎把全国的零配件供应商所有的数字化样本全部三维化,三维化之后我们的设计师设计起来就变得简单,设计就不是绘图式的设计,是选型式的设计,我们叫资源化设计。在这个基础之我们又进入制造、销售、售后服务,早期的企业里我们是作为企业的信息化服务商,做PDM和ERP实施的,在实施当中遇到大量的问题都和标识有关系,各个厂做的编码规则都不一样,但是我们的商品又会走向全国各地,走想不通的用户那去,到了用户手里,对产品的编码要重做一遍,导致整个信息流转过程中被重复的改过来改过去,给我们信息化的实施者也造成巨大的麻烦。

  很早的时候我们就萌生了想法,为什么我们所有的企业不能执行一个统一的标识标准,让我们的信息化实施变得简单、通用,让产品的信息统一起来,我们对标识的定义是产品信息的统一入口,它能够把你全生命周期在全流程领域里能够像病历一样,忠实记录着,过程中不会被删减,只会增加。慢慢我们把这套体系2013年逐渐形成,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在识别这件事上解决了一个大问题,统一标识成为一种可能。

  正好我们国家也在推动这件事,尤其是中国信通院,所以我们一直在想推动这个事情的过程中,我们也在实现标识不断的延伸应用,标识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标识背后带来的业务的体系。我们在做这套体系时一直在强调落地应用,明天我们有个论坛,我会详细介绍标识落地应用的价值,这个价值这个PPT上已经明确给大家讲了主要的问题。我们大家可以想一想,所有企业,只要你是制造产品,你企业的主要业务基本上都是围着产品转的,包括设计,包括制造,包括销售、售后服务,甚至你和用户的关联关系,都是基于产品来的,产品信息的忠实记录就变得尤为重要。

  但是如果这套体系由企业自己去做,无论你企业多大,做这个事情就很费劲,而且因为不统一,导致流通不起来。我一直认为标识这件事是整个工业互联网的基础,就像每个人现在都有身份证一样,如果你没有身份证,你怎么出门,别人怎么知道你是谁,你怎么被检查,这个信息就连续不起来。总体来说,我们认为标识本身的意义还是蛮大的,它和我们每个人都有身份证是一样的。标识不仅可以用于产品,同样可以用于装备,我们可以把所有的装备,我们公司正在做这件事,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资产管理,这种资产可能来自不同的供应商,如果我们所有的供应商都统一使用工信部推广的统一标识,那么你的资产管理其实已经迎刃而解了,你可以实现移动式的资产管理,掌上型的资源管理。

  如果我们把所有的资源都连接起来,那么我们设备能力共享、产品能力共享、人的能力共享就可能变成现实。正是因为原来我们的信息不统一、标识不统一,实际上这些资源分布在全国各地你不知道,很有可能你需要的设备就在你隔壁,但是你就是不知道,因为没有人统计这些信息到底在哪里。我们希望将来我们工业资源也能被统一起来,统一管理,统一产生价值。

  我要抛两个问题给大家,在座的诸位今天也都看到,其实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者很多,既然我们今天这个对话是趋势洞察,我们大家就可以思考一下,这么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你作为一个企业会上哪一个?提出两个问题,第一,未来的这些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合作还是竞争?第二,未来这些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分离还是统一?我研究工业互联网时间比较长,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工业互联网,因为它也是一个网,所有的网都是连接资源的,无论是公路网、电网,还是移动、电信、联动,都是连接资源,我们要考虑工业互联网未来的发展趋势到底是什么,我们定义的是企业信息化的运营商,大家可以考虑,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任总,标识是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身份证,尤其在数字化转型中非常重要,他提了一个概念,叫产品信息的统一入口,这一点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他们也做了很多实践,明天大家可以看标识分论坛再听任总的详细介绍。

  下面请360的左总,目前对于工业互联网实践来说,大多数企业都会有这个问题,部署工业互联网这些解决方案时可能我还没有赚到钱,价值创造还没有社会投资,这种情况下做安全的投资似乎是比较困难,您怎么看这个问题,这种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企业如何应对这样一个共同的安全挑战?

  左英男:谢谢余总,我先回答一下任总的问题,第一,这么多工业互联网平台,选择接入哪个,如果是我,我会回答接入最安全的那个。刚才余总提的问题,安全本身它是不直接产生价值的,它是附加在我们的业务、应用、IT架构、工业互联网架构下,为我们业务正常的运行创造价值和保驾护航,应该从另外一个侧面看待什么时间、什么方式、多大的投入去解决我本身存在的工业互联网相关的安全问题。

  360我们是脱胎于一家互联网安全公司,我们的工业安全事业部更多是关注在传统的工厂,从我们过去2年多服务的客户来看,我们大多数的工业企业特别是工厂,他们面临的安全形势还是非常严峻的。

  举一个非常小的例子,可能99%的安全都是从漏洞开始,曾经有一家大型的制造业客户,他和我们联合做一件事情,把他这个企业里面使用量最大的两款数控机床交给我们的工业安全研究团队做研究,有四个研究人员,花了一个月时间,研究出来28种可以让这个数控机床系统崩溃的方法和手段。

  可能让一个系统崩溃在传统的IT领域或互联网领域不是大的问题,但是对于工业企业来讲,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比如说工控系统的固件、工业软件、协议或者逻辑上的漏洞造成宕机,会直接造成工业生产受到极大的影响或者是停产,这种损失是非常大的。从这个视角去看,我们的工业互联网面临的风险,你能承受多大的损失,如果发生这样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处理过非常多,因为相对比较敏感,很多人不愿意在公开场合谈我遇到这样的问题。遇到这样的损失我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去做好安全保障,这个视角去看更容易去理解或者是采取一些措施,如何更好的解决互联网的安全问题。

  主持人:安全就是这样,不出问题的时候没有价值,出了问题的时候觉得才有价值,还是需要同步去部署。最后一位嘉宾是重邮的王平院长,您是唯一来自学界的专家,从您的角度,您觉得工业互联网目前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和挑战,可能您的视角跟他们是不一样的。

  王平:我是做工业自动化出身的,我的观点可能和大家稍微有点区别,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和20年前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相比,从它的思考方式等,技术的发展有一个提升的过程。现在所说的工业互联网,实际上就是我们很早一直提的两化融合,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体现,不是一个非常新的东西。

  为什么我们叫基于IPv6的全互联制造网络,所有的工业互联网如果没有数据就是空中楼阁,没有应用没任何意义,应用是王道,数据是核心,谁来保障,通过技术来保障。我们构建一个结构,全互联制造网络,以边缘网关为基础,边缘网可以把下面底层的不同的网络集成起来,因为工业非常复杂,不同的应用,需求、要求不同。从安全的角度来说,底层的东西,我的资源是很有限的,这种情况下如何来保证我的安全,用边缘网关这样的架构来解决这个问题。

  为什么谈到IPv6,实现网络互联互通,下一步标识的关键,如何定义好标识内容的问题、标识标准的问题。IPv6如何应用在工业现场,第二要解决的问题是OPC UA,在有限的情况下,数据的传输、数据共享的问题。下一步我们想做的,一个是一些IPv6标准到现场如何验证,第二是针对一个特殊的产品,RFID打印机本身算一个智能的装备,这个装备从市场的需求、用户的订货一直到最后远程的维护,形成一个完整的方案,我们正在实施这个东西,希望通过下一步能把这个东西形成一个样板。

  我们学校的物联网专业是在自动化学院,工业互联网学院现在是并在自动化学院,这张图是余总他们发布的,核心就在于数据,没有数据所有的都无从谈起,数据处理、数据传输、数据应用,数据为核心,两端发展,一个是网络,一个是安全。我们学院现在考虑的是基于这个平台,从底层的数据获取,大家一起来形成一个人才培养,关键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人才培养要有个系统的概念,再加上我们和合作伙伴共同来构建这个人才培养体系。一个是解决核心技术的空心化,一个是解决平台内容空心化。时间关系,就说到这里。

  主持人:问一下德尔克,德尔克现在是两个身份,IIC主席,另外在4.0里做了很重要的角色,德国博世工业互联网战略的制定人,怎么看下一步博世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方向?

  德尔克:我们过去三四年中看到了一个孵化阶段,我看到在孵化阶段IIC、AII这样的组织做了大量的工作,市场得到了教育,用户也更多的意识到了其中的机遇和挑战。同时我们也获得了一些最佳实践,所以我想我们即将从孵化阶段进入下一阶段,我们可能会有更多的目标,比如如何应用于批量生产,如何扩大应用规模,进行一个大批量应用的阶段。

  主持人:德尔克主席给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要从孵化阶段进入到规模发展的阶段,可以向商业化去迈进,这是他作为IIC主席也作为德国博世物联网战略的制定者给了我们一个他的意见,也非常有启发意义,我们看国内的工业互联网究竟是什么样的阶段。

  下面每个人一句话说一下你们对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期待也好、设想也好。

  胡学同:非常希望产业界、学术界对工业互联网的研究实践探索的热情热度不减,也希望广大的企业结合自己的实际,问题导向,找出切入口,推进企业转型升级。

  神志雄:希望涌现更多像(唯尚)这样的企业,引导家居行业信息化的定制流程生产方式的改变,广东有425个特色产业镇,产业集聚,希望他们至少涌现出一些有代表性的,通过工业互联网能改变整个产业这个行业的生产方式、生产效率,提高质量,大家共同努力。

  陈录城:换道超车,全球引领,就是我们工业互联网平台最大的机遇。

  陆薇:在工业互联网的大潮当中,昆仑数据会坚守以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技术为核心,坚持携手龙头企业进入到工业垂直领域的有墙花园,为企业治病,为企业减肥,实践用数据推动中国工业微量的使命。

  张晓:未来的工业互联网一定会相同着专业化、行业化和区域化的方向发展,智能云科会和国内外的同行一起,把机械加工行业的平台龙头地位发扬下去。

  黄路川:希望工业互联网百花齐放,更多的工业企业能够进入到深度运营当中。树根互联会帮助工业企业快速构建自己能够做业务运营的平台,帮助工业企业快速实现数字化转型。

  任开迅:我们努力创造一个通用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让每一个企业快速把有价值的产业链连接起来,我们一直在努力。

  左英男:希望工业互联网越来越安全,让所有的参与者能够放心的进入和使用我们的工业互联网,让工业互联网创造更大的价值。

  王平:协同创新,共同创造工业互联网辉煌的未来。

  主持人:再次感谢各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