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白云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德良:需求导向、数字重塑、价值创造——传统电力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探索

2019-02-22 09:20

胡德良.jpg

  胡德良:尊敬王建伟副司长、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同仁,很高兴今天能够在2019年的工业互联网峰会上做个主题分享。

  有人说100个企业在数字化重塑或者是所谓的工业互联网里面,有100个不同的做法或者是方法。所以刚才我非常赞成王司长所说的,在工业互联网的时代里面,所有国家都处于同一起跑线,因为大家都在无人区里面进行探索。所以今天我更多是把白云这五年在工业互联网上的一些探索,分享一下经验。可能更多的是一些启迪,未必是方法论。第一是需求导向,因为不理解需求的时候我们做出很多的东西实际上最后是没价值的。所以可以看到很多新技术大部分都死在了导入期,所以首先是从大需求上去理解,数字重塑更多的是一个手段、是一个方法,最后是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这样才会有生命力。

  我们老祖宗说了一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蛮有意思的,因为从社会周期的角度30年一个社会周期,10年一个投资周围,这30年的结构周期里面会有很多的变化发生。我们看新中国的建立从1949年到现在,刚好走过了三个结构周期。在1981年邓小平所提出的一个矛盾关系,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白云电气是一个40年的企业,从打铁出身,所以有很多的感受。我们其实一路在产品的属性、功能、效率上不断地去从小做大,然后效率不断提升,质量和性价比做得更好,这是我们过去三四十年做的事情。当然我们还有序变的产业链,但是核心的逻辑都是围绕着设备做的,因为当时大量的基础设施,大量的工厂需要建,所以这是需求非常旺盛的。

  到了2015年,总书记提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可能又是社会结构已经开始进入到了另外一个周期里面去了。这个矛盾关系可能就是一个企业转型的大方向,所以我们提出了供求的概念。

  对于电力装备的角度来说,客户日益增长的美好需要,或者是客户日益增长的需求,更高端的需求就是我们转型的动力。所以站在电工行业的角度,过去我们更多的是有没有电的问题,导电之余,电的质量提升一下,但是到的一个新的周期里面,尤其客户所谓的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以后,他可能会关注全生命周期。也就是说每度电的综合成本未来可能产生一个企业核心竞争的关键点。所以我们提出了从电气系统集成服务,通往世界领先的能源综合服务商。也就是从装备制造提升到能源互联网的时代,又跟服务相结合。当然我们过去很多的技术解决不了,因为当时没有互联网、没有大数据,所以只能靠人去解决。新的互联网、新的大数据,这些技术的出现可能就会让我们用这些手段重塑我们后面很多的做法。但无论怎么重塑,其实我们就是如何从全生命周期里面把这个综合效率提升到最高,从而为我们的客户创造实际的价值,这就是我们总结的两个关键词。

  我们的转型之路跟工业互联网的拥抱,就是用尽一切的手段,想方设法为客户提升效率,创造高价值,这就是我们的核心的逻辑。

  我们就带着这些逻辑,从五年之前跟工业互联网的结合,开始了探索之路。这个探索之路应用场景就成为了我们的最难办的事情,尤其在工业互联网里面来说。所以如何选取一个应用场景就成为一个企业的难题,站在我们的角度普通的企业很难愿意投资在这方面,或者说愿意去创新,他必须是要痛,他不痛的话不可能进行转型。所以这个痛里面,我们就选取了轨道交通入手,地铁入手。地铁安全是关键,对安全性的要求非常高,资产复杂,又是重资产,他们又想解决维保人员越来越多的难题。我们当时五年前给广州地铁做的时候,运营总部基本上250多公里就16000人,再过两年就是18000人了。后来说我们的人怎么养?我的管理接口严重过多,备品备件太多,有很多的库存,对于业主这是痛。他希望我们来解决他的痛,这是我们的探索。刚好广州地铁也是目前全中国除了北京上海以外,运营时间最长的业主。所以一个业主如果他不在一个行业里面运营超过十多年,他是不知道痛的。所以新建的地铁城市未必理解这个痛,因为他没有长时间的理解跟积累。所以我们就开始了我们的探索。

  核心是需求方,必须要有应用场景。我们双方成立了核心的工作团队,好像我能够理解他的需求,实际上这些都是一个表面的现象。我们花了八年的时间,进入他的维修现场,这个维修时间是凌晨两点到五点半,这三个半小时,我们花了半年的时间,技术团队一起参与进去,才能知道他究竟痛在哪里,然后才能够知道我们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样的。

  知道了痛以后,也知道他大致的路径,我们就寻求国内外能够在这方面做得好的企业的成功经验,尤其是国家电网,因为国家电网已经做了所谓的无人化的变电站,有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再结合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的技术,我们整合各方的资源做了一个总集成方,组织各方的资源一起参与,包括传感、包括数学模型,我们基本上做了三大类的模型,统计模型、机理模型、数学驱动模型,带着这些我们就找各个合作伙伴,最后在2016年年底正式上线了一个解决方案,这是一个老线的改造,针对它完整的车辆段,给它提供三个点的解决,可能能够驱动它从计划转入到状态,这是一个点。第二,资产的实际状态,或者说资产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我们按照电工的角度,很多都是要30年,实际上很多的应用场景可能相对更快,有可能10多年就报废了,也有可能是40年,所以要能够提供实时的资产状况。毕竟作为轨道交通的业主来说电不是主要的,他的维修的规程、指导的标准,我们同步帮他做。另外,用BIM技术大量的建模,指导维修人员如何参与到设备,这样对维修人员的技能要求就会大幅度下降。一年多以后,在去年我们做了一个结题,专家也提了很多的宝贵意见,也是我们下一步的努力方向,这是一个很大的探索。

  应该说2015年启动的时候,当时双方都不知道路在何方,只知道一个方向,这时候是愿不愿意痛下决心,有没有勇气做的问题。这也是个智能运营管理平台,这个管理平台如果业主的机制不改变,也是很难做的。所以业主要痛下决心一定要改变,目的就是提升它的效率。

  当时结合着工业平台的理念我们也做了准备,一个是从我们的电力设备如何跟其他的机电相结合,跟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场景相结合,应用场景我们也做了相应的准备。所以下一步我们最起码能够做几个事,对业主的运维综合成本能够下降30%,这是我们的目标,现在还在实施阶段,最后能不能实现我们目前还需要有一年的数据才能清楚的知道,这是全球地下铁的首创,同时我们的经验理念也正在往其他的客户身上延伸。我们现在跟南方电网在另外一个城市的工业园区,做了平台的研发,也说服了南方电网以科研为中心,我们不做传统这块。所以我们设备管理、机电设备的管理都要上云。这是一些外部的数据。

  内部怎么应对?如果光是外部的需求数字化、云化起来了,但是如果内部不培训,是没办法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所以我们投入到数字化工厂里面,当然我们现在还处于调试阶段,现在处于自动化转入到数字化的阶段里,还需要一两年里才能真正实现数字化,还不敢说智慧化。我们得到了工信部的智能制造的示范项目,我们下面会有一个一体化的安排。整个会把内外数据跟生态链打造成一个一体化的平台,核心就是效率和价值。所以我们也是一直围绕着这两个词来实现的。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最后还是需求导向、数字重塑、价值创造。感谢大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