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圆桌对话:数字政务系统建设新方向

2019-12-25 16:30

圆桌4.JPG

  主持人:中国信通院泰尔系统实验室资深工程师 韩思齐

  嘉宾

  紫光集团副总裁  王玮

  阿里巴巴集团标准化部高级标准化专家  胡宁

  阿里巴巴集团阿里云智能事业群数据技术专家  李海军

  中国信通院泰尔系统实验室资深工程师  郑梦青

 

  主持人(韩思齐):在互联网+政务的引领下,国家政务信息化也在加快步伐,随着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政务信息化朝着数字政务的方向推进,而且数字政务的建设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

  从目前的建设趋势来看未来建设方式和运营方式都会有一个转变,由传统政府唱独角戏的思维模式,转变为需要借助市场和社会的力量,这个领域我们也需要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

  数字政务系统和在座各位息息相关,因为我们要取公积金,要给孩子办户口等等都要跟这套系统打交道。下面我们进入对话环节。请问紫光集团对数字政务有什么理解呢?

  王玮:紫光集团产业科技产业主要分为两个板块,一个是芯片产业,一个是云网板块,云王板块面向数字政务等一系列的云和业务的发展布局的。

  紫光集团重点布局的方向在政务方面跟阿里集团有点区别,我们从基础架构到IaaS、到PaaS提供面向政务应用的SaaS服务包括公有云的Saas服务和私有云的SaaS服务,现在政务都向互联网+方向发展,我们也在面向政务数字化转型,从公有云、私有云、互联网+转型的架构出发,来为国家政务系统提供支撑和服务,这是我们的理解的情况。

  主持人(韩思齐):您觉得就今天主题来讲,未来紫光集团在数字政务系统建设方面,会有哪些新的方向?或者说未来在建设系统有什么不同?

  王玮:面向未来来看,我们的方向也是朝云网板块出发,从基础架构到IaaS、PaaS、SaaS整套体系来布局,拓展数字政务的发展趋势。

  特别是前面很多专家提到,我们在未来是5G的时代,我们也提到未来是AI的时代,从紫光集团的云网板块来讲,我们后面会重点突破的是5G的相关技术在政务的应用,突破的是AI技术,包括高性能存储技术,特别是SSD存储技术。这些技术的出现可以看到未来的物联网技术、低时延的网络技术包括高性能的GPU算力技术,高性能的数据吞吐能力,都会有一个巨大的飞跃。

  今天可能说的是互联网+是现在的手机APP和一系列互联网政务应用,再过两到三年会进入到崭新的互联网+时代,那时候随着5G技术、网络技术的突破,算能的突破和存储能力的突破,未来的互联网+应该是更崭新的时代这是在架构方面的理解。

  第二,随着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我们未来数据处理能力急剧提升,我们在综合数据分析精准决策,政务数据精准优化也是我们发展的重要方向,未来政务决策将更加智能,决策也更加精准。通过这些,基础架构的发展,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的政务对用户居民来说是更加方便、便捷的系统,对政府来讲是智慧决策、智能决策的系统。

  主持人(韩思齐):非常感谢王总的分享,我相信紫光集团对这个领域的思路会对业内有启发。

  我们知道阿里巴巴是白皮书的牵头方之一,接下来请教阿里标准化部的专家胡宁先生,对于数字政务系统的技术方向和标准化之间是什么关系?

  胡宁:我还是围绕两个方面回答主持人的提问。

  今天我们提到数字转型、数字化经济,从一个平台来讲,它最后肩负的是数字化转型最终的结果和落地,这个过程还是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就以数字政务垂直领域来说,我们要做数字化从线下到线上迁移的过程,这是数字转型的第一步。

  对于政府行业来说涉及到农林牧副渔公检法等等不同的子领域,每个专业领域专业性特别强,每个领域中要服务的事项、权限、相关的法律又是非常的庞杂。每年都会有定期不断地衍生出来的服务内容,从线下迁移的过程。我们的政府都在采用互联网的思维,不断地强调创新,强调变化,也会有很多的服务的模式,会从线下的传统方式转移到线上来,依托于数字化的能够做创新,这是数字政务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庞杂性。

  第二,从生态的复杂度来说建立好这样一个生态协作的关系,这也是数字化转型必须要去经过的一个关口,在很多省里面参与数字政务建设的独立软件提供商,林林总总有几十上百个。大大小小的系统有几百甚至上千个,在复杂的生态环境下中台的模式不是说一个技术架构的变革,所以我们做中台顶层设计规划的时候,切入点不是考虑一个技术架构的变革,而是整个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变化。

  阿里在谈任何一个架构和产品的时候会用到一个词形态,用一个形态把比较抽象的内容有一个更加具像化的表达。对于政务中台和数据中台的双中台架构,其实是基于中台开放的架构,对于中心的能力、数据能力、模块的能力进行编排串接最终形成SaaS或小程序等等的形式。结合案例,政务垂直领域是非常复杂的,在数字经济下是不是会出现垄断的情况?从政务的垂直领域来看都是一样,不可能做到垄断。所以中台一定不是刚性的系统,传统的软件提供商,政府卖了一个软件,所有功能都包打天下,所有功能都满足。在复杂的生态环境下,是不可能由某一个厂商某一个软件解决所有的问题的。所以数据中台和政务中台实现了数据化的整合。

  举一个更具体的例子,比如说制造飞机或者是制作航母,它采用的都是从顶层基于模块化的设计,分布区进行研发再进行总装的模式,中台思路也是这样的模式。这样的架构有几个特点,第一敏捷性,政府要做一些创新,局部上做一些调整,智能决策,有一个智能决策的模块,新华社一位专家他们通过公网上一些公开的数据进行挖掘,提供给政府一些数据服务,这个本身是政府可以快速移植模块的需求,中台上就便于实现移植,可以把生态中各种各样的资源快速整合到中台上来,驱动政务的快速创新,这是敏捷性。

  第二,稳定性。我们有非常强大的技术底座的支持,因为实现了分布式的解耦,不会出现传统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某一个模块出现一个什么问题,你改动这个模块就可以了。

  第三,智能化。为什么强调政务中台和数据中台是一个双中台,今天谈到数据智能等等,但是数据智能要体现一个特点,不是采集了数据进行分析、挖掘这件事情就结束了,一定要把小粒度的智能决策的结果传输到执行环节、决策环节,就像一个人,不光有非常发达的大脑,同时还需要有非常强壮的肢体,大脑能随时控制肢体,这是数据中台、政务中台双中台联动的模式。

  第四,生态化。在省里面的实际案例,我们拉拢了很多ISA一块儿为政府提供相应的数据服务和新的架构,这样才能保证不管是创新还是灵活,这是架构发展的特点。

  接下来是标准,不管是造飞机也好,造航母也好采用的都是这种方式,可能是全球化的协作生产。这种情况下标准作用要比单体式软件开发和一体式软件开发要重要很多。从顶层设计来讲,这次白皮书里发布了架构,其实也是顶层设计,其实把它列的相对比较细致。在统一的架构下大家共同往里面添加能力,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我们做一些业务抽象的时候,不可能是阿里一家做,一定是联合行业里面某一个垂直领域,包括客户在内一块儿抽象业务模式。否则的话,每年都会增加很多的事项,相应的法律或各种各样的流程,不做抽象只是来一个需求做一个需求,这不符合中台架构稳定性的要求。

  既然是生态型的平台,如何把能力沉淀到中台上来?这本身就需要标准,就好像飞机制造过程中发动机是美国生产的,机身是中国生产的,在拼装和组合当中一定要有相应的标准大家才能契合在一起。数据一定是标准化,从编码到共享中标准要素是什么,最后进行处理的结果是什么,这样才能满足规模化大生产的基本要求。

  另外我们考虑具体的技术架构,这也是为行业里面提供的实际的技术参考,阿里的技术架构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沉淀出来的关键能力、稳定性、敏捷性都是有所保障的。希望结合行业的力量,共同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把新的指标明确。

  主持人(韩思齐):刚刚您也提到数据的问题,我们今天请到阿里数据的专家李海军先生,现在数据共享、数据融合也是数字政务发展重要的基础,能不能给我们解读一下怎么实现数据共享、数据融合呢?

  李海军:阿里云从事城市大脑的方向已经很多年了,我们在政务服务这个板块做了很多数据的工作。数据这块,整个政务服务为市民提供服务,为广大民众提供线上自助不见面的服务,背后一定离不开数据服务。在政府数据处理这一侧需要哪些相关因素去进行数据治理和融合工作呢?

  首先要一个组织保障,2018年杭州成立了第一家数据管理单位,杭州数据资源局,从这个试点之后全国大部分的省市目前都已经有了大数据局、大数据发展局或数据管理局类似的政府部门。

  第二,我们要有数据全量的汇集。在这几年,我们的政务数据服务为什么提高到这么样高的高度呢?在很久以前,我们办一个事情,它的流畅性很慢,从浙江完成了最多跑一次的项目背后,它背后就是数据的支撑。我举一个例子,小两口登记结婚第二天买房。房管局告诉他,对不起你们两个不是夫妻,无法办理房产证。这就是多部门融合的数据问题。首先民政局会发一本结婚证,在他的系统里面你已经是合法的夫妻,房管局中没有get到是合法的夫妻,没有办法做登记。所以政府数据汇集是一个数据的基础,数据汇集背后又有一整套的数据的技术能力在里面。

  第三,我们在数据的汇集上来之后,要做一些数据治理的工作,这时候一定要有一套数据标准,这也是今天来这里的原因之一。为什么有数据标准呢?一个政府机构下面又有很多小的机构,背后软件服务提供商至少有几十家到上百家,甚至一些大的省市可能几百家。这些软件提供商在开发的时候都是遵循自己的开发规范,这时候他们的数据是相互不通的,没有办法使用。举一个类比的例子,好比我们是不同地方来的人员,我们讲地方的方言是互相不懂的,只有定了普通化之后,大家才了解对方的意思。同样今天的数据标准同样也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把不同厂商非标的数据转化成标准的数据,供上层的政务服务使用,这是我们在数据融合里面的数据标准。

  第四,数据标准也有了,组织结构也有了,数据汇集上来,第四一定要有强有力稳定的计算平台,也就是算力问题。政府机构发展到今天有大量的数据,已经到了1B级的数据。它背后的计算服务从哪里来?这是我们的计算能力。

  总结一下,我们要有组织结构保障,要有完整的数据汇集,要有数据标准,要有数据的算力,这是最基础的四个。当然这四个还不能完整的把这个事情搞定,因为后面还有除了这四个基础的要求之外,我们还有算法的技术、AI智能技术来提供完整的数据链路给到上面的政务服务使用。

  主持人(韩思齐):我们可以看到聊到这个话题还是有非常丰富的内容交流的,今天由于时间原因我们继续跟下一位专家聊最后一个话题,这是中国信通院泰尔系统实验室的郑梦青女士。向请您从评估测试的角度讲一讲互联网+政务对数字政务系统会带来哪些变化?

  郑梦青:首先大家应该对互联网的产品非常的熟悉,因为大家可能每天,每时、每刻都在用互联网产品,而我在进入信通院工作之前,我也在互联网公司工作过。我个人认为互联网的产品比较大的特点就是迭代,就是不断地适应新的需求,随它的变化而变化。

  互联网+政务也应该拥有这样一个特点,必不可少的是评估反馈的机制,比如说周期性的开展评估测试,把评估测试的结果转化成新的需求,不断地迭代优化产品。谈到评估测试,我觉得未来评估测试比较大的变化,应该更多地站在用户的角度,针对于真实的业务场景去做一个整体的评估而不是像以前一样我们只针对单系统、单功能去做一个单独支解的评估。比如说你生了孩子有好多件事项办理,也就是说这些事项会对应到政务里面几个功能,这几个功能可能在几个系统里面,以以往评估测试的方式可能会把它支解成单独的做一个评估,分别给出一个结果,只是在功能上你实现没有?

  未来我们更多站在用户的角度,针对这个场景,我们只针对生育的场景,整体做一个评估给出一个结果,整体的连通性怎么样,用户体验是怎么样。其实这种模式也不是新产生的,而是在欧盟他们比较早就已经开始实施这种模式。从2010年开始就建立并且实施了数字政务的评估体系,针对业务场景而且针对各个领域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方法论。

  主持人(韩思齐):好的,谢谢郑梦青。我们这几位嘉宾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多元化为我们解读了这个话题,我们也其未来数字政务系统能够越来越完善。我们在座每一位不管是作为个人用户还是企业用户,体验会越来越好,真正实现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谢谢大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