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能力
CAICT观点
5·17 人工智能专题| 发展人工智能,升级信息消费
作者:李曼            发布时间:2018-05-16

  信息消费是一种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的经济活动。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我国信息消费快速发展,正从以线上为主加快向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形态转变,网络提速降费深入推进,消费主体不断增加、边界逐渐拓展、模式深刻调整,带动其他领域消费快速增长,已成为当前创新最活跃、增长最迅猛、辐射最广泛的经济领域之一,对拉动内需、促进就业和引领产业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信息消费持续释放数字经济的消费潜力,信息消费规模由2013年的2.2万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4.5万亿元,年均增幅高达20%,为同期最终消费增速的2倍左右,占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超过10%。

  随着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推动具备感知、认知功能的智能产品不断出现,丰富了信息消费产品的种类和功能,将极大刺激消费需求,拓展消费空间。信息消费产品由传统信息产品延伸至新型智能联网硬件,智能手机向中高端迈进,家庭居住、个人穿戴、医疗健康等新型智能硬件层出不穷,推动联网设备边界广泛延伸。

  语音语义技术助力虚拟个人助理应用升级。机器语音识别能力在一定的环境下已经超过人类水平,语义识别能力也在逐步提升。在此基础上,虚拟个人助理结合不同的应用场景可以提供越来越多的功能,例如搜索、购物、出行等,而不再是简单的提问和回答。从产品形式上,虚拟个人助理除了被应用在智能手机上之外,服务商也都纷纷推出各自的智能音箱,例如苹果HomePod、亚马逊Echo和谷歌Home等。Gartner预测,2018年将有超过20亿的人会通过智能手机及其连接的设备,使用会话AI与VPA、虚拟客户助理(VCA)、虚拟执行助理(VEAs)、聊天机器人和其他的人工智能功能的服务。

  家庭服务机器人类型多样,数据和算法是能力提升的关键。家庭服务机器人类型多样,其中以扫地、擦窗等清洁功能为主的家政服务机器人满足了现代人的生活需求,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接受。聊天机器人、陪伴机器人、早教机器人、健康服务机器人等新型家庭服务机器人也层出不穷,满足老龄化社会需求以及人们越来越丰富的教育、娱乐等需求,据IFR预测,全球家庭服务机器人2016-2019年市场容量可达到4200万台。从整体上看,服务机器人领域当前处于探索期,产业生态初步形成,其中服务机器人的交互与技术控制主要由语音提供商、图像提供商提供,对于家庭服务机器人厂商来说,数据和算法是其关键竞争力。

  人工智能赋能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全球性的热点,成为产业关注的重点领域,主流车企规划2020年前后实现智能网联汽车量产,据中汽协估计,到2020年,具有驾驶辅助功能(L1级)的智能网联汽车新车渗透率达到50%,有条件自动化(L2级)的汽车的新车渗透率达到10%。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主要有两种路线,一是以传统车企为引导的ADAS稳步升级路线,二是以互联网企业为主导的直接无人驾驶路线。不管是哪种路线,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环境感知、智能决策等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

  人工智能推动VR/AR应用升级扩展。VR/AR技术延续了智能手机的产业链,成为重要的人机交互入口。2016年是VR产业元年,现阶段已初步形成一条包括工具设备、行业应用、内容制作、分发平台、相关服务在内的全产业链,主要应用于游戏和影视领域。未来,一方面,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技术,提升VR/AR感知能力,实现真实场景与虚拟场景交互方式的升级。另一方面,VR/AR将实现与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融合,例如,镜像翻译机Word Lens是一个AR技术与语言翻译融合的简单应用,能够将文本同步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用户只需将设备对准外国文字,设备将翻译后的信息覆盖在原文的平面上,同时保持跟原文一样的字体。

  信息消费产品升级不仅是硬件升级,未来更重要的是智能程度的升级,关键在于软硬件一体化的用户体验。在智能手机领域,随着市场日渐成熟以及市场格局的基本稳定,用户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仅停留在参数上的性价比的手机,手机厂商的竞争也由硬件参数比拼到真正的用户体验比拼。苹果公司是关注用户体验的典型代表,一直以来不强调硬件本身,而是不断提升软件能力实现产品升级,包括sari助手、指纹解锁、人脸解锁等功能。未来人工智能将会带来更多可能,服务商应把握机遇,不断实现产品的创新升级。

  作者简介

  李曼,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工程师,主要从事面向政府及行业的大数据发展规划、大数据平台规划、云平台规划等研究咨询工作。

  联系方式:liman1@caict.ac.cn

0
新闻动态 科研能力 业务介绍 品牌活动 学术期刊 文化建设 招贤纳士 关于我们
CAICT观点
成果概况
创新推广
微信扫一扫
添加信通院公众号
Copyright © 2018-2023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133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721号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